医院检验科电子期刊middo

第5期:

外周血涂片检查临床意义

本期供稿:王礼堂本期编辑:石永林本期审核:李军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细胞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提高了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但仪器内在的缺陷及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使仪器在判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所以,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并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检查,尤其在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及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外周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一诊断及筛选血液病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或者减少到一定范围结合临床就需要做外周血涂片检查,看外周血是否有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来辅助鉴别是白血病,还是感染造成的类白反应。

仪器白细胞分类比例异常、不能分类、原始细胞报警、分类计数绝对值超过界值就需要做外周血涂片进一步确认结果是否真实反映病情。(中性粒细胞首次1.0×10?/L或10×10?/L;淋巴细胞首次5.0×10?/L(成人)或7.0×10?/L(12岁);单核细胞首次1.5×10?/L(成人)或3.0×10?/L(12岁);嗜酸细胞首次2.0×10?/L;嗜碱细胞首次0.5×10?/L均需外周血涂片镜检).

若出现浆细胞,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则可考虑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可出现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等形态变化。

二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依据

贫血,既是临床症状,也是一大类疾病,实验室检查很重要:铁代谢、叶酸及B12测定、溶血试验等。但形态学诊断包括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检查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常见有缺铁贫,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CT、MCV、MCH均减低,血清铁、铁蛋白也减低,在血涂片中就是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鉴别诊断有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CVfL,MCH34pg。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减低,血涂片中红细胞体积增大,以大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消失,中性粒细胞有过分叶现象(核右移)。鉴别诊断有MDS,恶性贫血及化疗相关性贫血等。当血常规有核红细胞计数首次出现任何结果;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首次结果0.1×10e9/L时均需外周血涂片镜检。

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血清胆红素增高,血清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血涂片中出现红细胞大小不一,有破碎红细胞及裂片红细胞增多。及怀疑有双形RBC、难溶RBC、异常形态的红细胞时需要外周血涂片确认。泪滴型红细胞增多考虑骨髓纤维化。裂片红细胞增多,考虑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出现异常,寄生虫如疟原虫感染。

外周血出现幼稚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活跃或者髓外造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外周血片中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三评价感染程度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增高或增高,血常规检测仪器分类比例异常,可依据CRP、PCT、FER高低来等辅助诊断感染程度,外周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常提示细菌性感染,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时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也可出现,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四诊断遗传性疾病的血液依据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呈球形,中心淡然区消失,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椭圆形红细胞增多,靶型红细胞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形红细胞增多见于HbS病。

五血小板疾病诊断依据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SLE,DIC,子痫及某些风心病引起的巨型血小板、血小板卫星现象以及血小板聚集性疾病导致仪器检测血小板值假性减低,易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需要外周血涂片镜检辨别确认。六诊断寄生虫病红细胞内出现包涵体,疟原虫感染可在红细胞中出现。故怀疑疟原虫感染时可进行外周血涂片确诊。七血液性分析仪质量的监控血常规检测中出现异常报警如白细胞增多,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仪器五分类比例异常,或者不能分类的,出现幼稚粒细胞或者原始细胞,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的都必须做血涂片复检来控制血常规分析的质量。网织红细胞检测项目内容白细胞分类异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com/lyzl/8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