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在疫情中艰难复工的生物科技企业紧急研发出新冠检测试剂盒,但命运天差地别。一些试剂盒出口订单取消,违约金动辄百万美元;另一些则在飞速涨价
本文字,阅读全文约9分钟
文
赵天宇孙爱民编辑
王小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出口受阻20多天后,事情迎来转机。年4月25日晚间,中国商务部再发新规,列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健进出口商会”)清单上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可以出口。
这一清单是动态调整的,截至26日中午,清单中仅有两家试剂盒企业。如何才能进入这个清单,从业者悬着心。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现在也在确认中”,4月26日上午,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日科技”)试剂事业部部长陈芝娟告诉《财经》记者,公司新冠试剂盒的出口地质量认证等材料,已经浙江省商务厅上报给医健进出口商会了,但仍不确定审核标准是什么,担心最终能否进入这个清单里顺利出口。
试剂盒出口规则在一个月内发生了两次变化,这些企业的命运曾深受打击,现在跟着起伏。上次变化发生在4月1日,本来只要符合进口国质量标准的试剂盒可以直接进行海外销售,中国商务部突然增加了一道出口审核标准,要求出口试剂盒需要先取得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也就是达到“双证”。
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非常稀缺,导致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失去了出口新冠试剂盒的资格。
“突然之间我们的新冠试剂盒无法出口了。”陈芝娟在4月上旬仍处理着合同、原材料等后续问题,同时在尝试申请中国的注册证,以期顺利出口。但现在规则又改,这个证不再是必需品了。
从疫情暴发以来,新冠肺炎确诊要使用大量的检测试剂盒,让平日里略显低迷的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突然振奋。东兴证券4月13日分析,海外累计检测试剂盒需求量约万人份以上,而实际累计检测人数约为.7万人次,检测能力供给缺口巨大。全球35个国家单日历史峰值检测量约为64.22万人份。
从业者虽然不愿直接承认,但市场需求是明摆着的,没有人甘愿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抛下——如果一切顺利,企业既能一举拿下国内试剂盒市场,赢得声名,也为海外市场铺路。
那个拼尽全力、热切地想实现一个生物科技企业“意义”的时刻,让人暂时忽略了商业世界的冷酷规则。
4月1日新规则突至,这份热情逐渐消退,不少企业的商业策略陷入被动。签好的订单要取消,合同违约要赔偿,在海外市场打出自己品牌的机会就这么消失了。4月25日,规则又变,出口渠道有了一道缝隙,如同坐在“过山车”上,从业者有些晕头转向。
这些生物科技企业起于疫情,追逐商机,在突然变化的规则里先遭遇腰斩,今天又得到些许希望。他们只能在不确定的形势中寻找机会,全球疫情的变化、中国出口规则的调整,又给他们的生意掺入了更多未知。
百万美元赔偿
4月2日,一位生物科技公司的海外营销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公司一些待出口的新冠肺炎相关货物,由于出口规则突然变化,滞留在海关,可能面临报废。“谁来做赔偿?可以直接对接商务部吗?”他问。
商务部要求,4月1日起,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出口时,不仅要符合对方国家的质量标准,也要先取得中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
这一规则的争议之处是:在海外国家使用的新冠检测产品,持有中国注册证是否有必要?
此前,这类医疗物资的出口并不要求必须持有中国注册证。新规之下,一时之间很多生物科技企业的产品出口直接被叫停。
上述生物科技公司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今年3月已经拿到中国注册证,同期也获得了欧盟CE认证,即如果企业持有“双证”,4月1日后依然可以出口,这让同行们艳羡。然而,这家公司的惆怅是,尚未拿到中国注册证的其他抗疫物资,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另一家企业,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在1月26日取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中国注册证,是最早拿到证书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华大基因CEO尹烨告诉《财经》记者,出口规则的变动,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对行业肯定还是有点冲击。
有一些企业在研发出试剂盒时,国内疫情已然趋于稳定,更何况获得中国的注册证很不容易,于是索性直接去申请国外的认证,为产品找个可行的出路。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家国内公司拿到过欧盟CE认证,持有中国注册证的试剂盒,截至4月16日,为29种。
突然不能出口的试剂盒,背后承担损失的企业远不止家试剂盒企业,这条产业链从原料到生产,再到出口贸易,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
陈芝娟在4月7日告诉《财经》记者,该公司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出口,基本上全停了。3月30日之后的订单,跟客户讲清楚,已经不接了;在出口规则变更期间,有一批货物发给意大利的客户,3月30日前已经报关,前几天对方收到货,发现其中的新冠试剂盒没有了,猜测由于出口规则变化,可能被海关直接拿掉了。
“整体来说,我们的新冠检测试剂盒已经没办法出口。”陈芝娟说,这对公司来说也是蛮大的打击。
博日科技与绝大部分同行一样,先开发试剂盒,然后备货。先把小批量的试剂盒发给海外客户测试,对方测试过了,才会来大批量订购。近一个多月以来,几盒、几十盒的小批量订单较多,刚到订单量大起来的时候,突然之间却无法供货。
印度一家企业对此抱怨很多。陈芝娟说,这家企业原本帮博日品牌在当地已经注册好,医院的订单,第一批订单就已经有几千盒。正要向博日订货,突然之间规则改变,没办法供货给他,双方都陷入被动中。
与各国客户协商中,4月上旬,陈芝娟遇到情况各有各的复杂。比如,有些客户的钱已经打过来了,有没有可能购买公司的其他产品补上?也许公司给对方一些优惠,这样能不能成行?总之,在客户的接受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公司损失。
“跟客户一个一个在商量,有些客户很好说话,有些客户还在犹豫不决,因为按照条款来说,确实我们应该赔偿。”陈芝娟说,公司对海外的违约赔偿总计有多万美元。其中,有些客户的订单,也预定了新冠试剂盒以外的其他产品,公司经过协商提供了一些优惠;代理商也没有要赔偿,两条途径协商下来,大部分违约得以抵消,但并不是全部。
连锁反应也波及到企业的上游供货商。突然之间不能出口了,意味着试剂盒的原材料困在了自己手里。这些原材料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全退回上游,因为上游厂家也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时之间同样消化不了这么多退货,也不可能让上游厂家承担全部损失。所以,现在从上游到下游的企业,其实手头上都有很多原料,无处消化。
检测试剂盒有需要冷冻的原材料,有效期一般按照一年来处理。4月上旬,陈芝娟去原材料厂家,急急忙忙又取消了一些订单。陈芝娟说,对上游企业也觉得很抱歉,此前备货了却销不出去,给上游企业带来了损失。她所在的企业和上游之间是滚动的订单,她日常买入一些,然后告诉上游企业,何时还需要多少,把备货的量提前告知。买入的原料肯定是不能退了,这套齿轮一样咬合起来的订货流程,从4月1日停滞至今。
如今,陈芝娟仍有不少冷冻的原料积压在手上,由于有效期,她还是很紧张。尽管出口新政似有放宽,但眼下的情况是,她的原料问题仍没解决,“我们现在停在这里了”。
应急研发不易
在被商务部新规拦下之前,一些企业的新冠试剂盒获得CE认证后,已经供应海外市场一段时间了,比如试剂盒生产商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易瑞生物”)3月27日称,西班牙卫生部决定更换新批次试剂盒,继续与该公司合作,尽管此前曾出现质量及准确度的争议。
此前,因媒体报道,“出口西班牙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准确率仅有30%”,生产商易瑞生物被置于舆论风暴中。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新冠医疗物资出口规则变化的导火索。
易瑞生物发声明称,试剂盒的检验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患者病程、采样部位、采样准确性等。若病毒载量较少,可能产生假阴性,也就是出现得病却测不出来的情况。截至4月16日,易瑞生物的试剂盒仍未获得中国的注册证。
商务部在3月31日收紧出口规则时称,将视疫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4月26日,出口规则确实做出动态调整,不再要求企业必须持有中国注册证。
华大基因CEO尹烨分析,就疫情看,现阶段检测试剂盒如果要出口的话,应该符合使用国的标准。从新冠疫情的应急产品来看,对质量进行严格要求,“无可厚非”。
这些生产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企业,此前多数从事着其他的病原体检测业务,是在疫情初期,临时转产到新冠病毒领域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及全面的评价验证。
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