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专场
彭俊平——淋球菌耐药基因HRM检测技术的应用评估
WHO推荐三代头孢(CRO)和阿奇霉素(AZM)二联用药治疗淋病。通过HRM技术对淋球菌11个靶基因检测,监测CRO和AZM耐药基因背景。大大提高检测和监测流行菌株的检测时效性。彭教授介绍了新构建的HRM技术对株淋球菌检测,与传统耐药检测ARM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个别单一基因可以预测淋球菌对CRO的耐药性。对例临床拭子样品的检测,淋球菌阳性一致性超过97%。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和验证试验方案,最终建立NG-AMR-HRM体系的淋球菌耐药分子标记监测系统。
唐玲丽——临床分离淋球菌对CRO/AZM耐药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全球已出现淋病奈瑟菌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双重耐药菌株,本研究发现一株对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等多重耐药菌株。进一步分析发现三株头孢曲松耐药株具有新的镶嵌型penA——penA.。
王红仁——头孢耐药淋病奈瑟菌FC克隆群及其基因组特征
对株淋球菌株基因组测序,结合数据库中所有的中国菌株序列及代表性国际菌株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四川地区淋病奈瑟菌的传播关系,包括省内传播、国内跨省传播以及国际传播;试探追溯FC起源。
覃晓琳——广东省淋病流行快速增长的原因探究:药敏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广东省淋病流行较高的广州市和珠海市-年间淋球菌菌株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PNG和TRNG并未随着淋病的快速增长而上升。共有个NG-MAST型别,其中包含个新的ST,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流行NG-MAST型别并不相同,提示淋病增长可能是新的基因型的传播导致。
董原——上海市三代头孢耐药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通过对名淋病患者信息采集、分离培养菌株,进行7种药物MIC检测及9种耐药基因的测序。显示上海市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已超5%,需加强penA马赛克突变耐药簇的监测,控制传播。
张弛——基于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淋球菌耐药基因进行快速多重分析鉴定
基于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建立了一种淋球菌耐药基因多重测序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序淋球菌的13个耐药基因,并且可以直接分析从临床样本,如拭子、尿液中提取的核酸。该方法的建立可外推到其他病原体,例如生长缓慢的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测序、难培养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的重要基因测序等领域。
04
卫星会议
大会报告
彭静——分枝杆菌快速诊断的实验室方案:大数据回顾性研究
有效控制结核病依赖于结快速准确诊断。通过AFB涂片、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的单用及联合,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类型样品的AFB涂片次数,可以提高诊断效率。提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最佳的快速实验诊断策略,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王洪生——我国麻风菌耐药检测及其传播模式研究
我国麻风对氨苯砜和氧氟沙星具有很高的AMR突变倾向,克拉霉素可能比氧氟沙星更有前景,因为它与中国麻风病AMR基因突变较少相关。AMR突变可能不是麻风病BI下降的主要因素,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突变菌株在中国县级的持续传播较少。有效策略的实施是显著降低AMR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顾伟鸣——性病诊断标准对检验规范的挑战
国家行业标准应兼顾操作性和普适性。要体现技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需求的时代特征。制定时要循证相关学科技术标准,满足未来管理要求。
皮肤病与皮肤健康专场
秦晓明——白癜风与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焦虑情绪相关性研究
研究发现白癜风患者FT4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有性别差异,白癜风患者易出现焦虑,这些研究以及我们的结果提醒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白癜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影响。
刘瑶——皮肤微生物群启发抗感染的新策略
思考目前严重的耐药形势和共生菌的重要功能,从共生菌中挖掘抗菌策略是有效和必要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从共生菌中寻找益生菌以及从共生菌分泌的抗菌分子出发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是重要的两条抗菌策略。
邹颖——过敏原检测的国际公认方法
过敏原检测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诊疗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有血清IgE检测、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各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国际上目前应用的现状各有差异。通过对过敏原检测方法解读,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诊治提供更好的指导。
徐秀莲——抗"黑"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