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一般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或者在放疗后而引起的直肠并发症。通常直肠粘膜可发生糜烂、溃疡或者出血,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或黏液便及脓血便等。按照发病的缓急,放射性直肠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一般来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多数出现在放疗后1-2周,主要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排便疼痛、黏液便、便血等。而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则大多发生于放疗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直肠狭窄,排便困难,甚至肠梗阻等。
放射性直肠炎的检查有哪些?一、直肠指诊直肠指诊时有的可只有肛门括约肌挛和触痛。有的则直肠前壁因水肿、增厚、变硬可触到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突出肿块,早期可移动,若与膜下层及肌层粘连则不易推动。有时也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并可见指套染血。二、内窥镜检查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触及易出血,直肠前壁为甚。以后有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其形成大小不等,常位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前壁。直肠的狭窄多位于肛缘上方8~12cm处。有些直肠病变酷似溃疡性结肠炎。增厚变硬的粘膜和环状狭窄的肠段或边缘坚硬的钻孔样溃疡,如周围行细血管扩张不显,均可被误为癌肿。三、X线检查肠道钡剂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与性质的确定。但征象无特异性。钡剂灌肠显示直肠粘膜呈细小的锯齿样边缘,皱壁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有时可见肠段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少数溃疡边缘的粘膜可隆起,其X线征酷似癌肿,其鉴别点是病变段与正常肠段间逐渐移行而无截然的分界限,与癌肿不同。四、培养检查痢疾杆菌、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该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患者都是较敏感的方法,一般只要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我们都知道放射治疗一般对包括肛门癌、宫颈癌、前列腺癌以及肿瘤等治疗有着很好的帮助和效果,但不知的是在患者执行辐射的过程中往往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附带损害,例如肠道损害导致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什么是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也是盆腔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一般妇女宫颈癌、外阴与阴道癌及肛管直肠癌等,主要应用的就是放射性镭、钴、铯等进行辐射治疗,而这些放射性原素的确对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正常组织也有损害,尤其是当损害直肠粘膜时,就很可能造成放射性直肠炎。所以因放射治疗造成的放射性直肠炎,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
放射性直肠炎的具体病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短波长和高频率的X线或γ射线照射有足够能量使吸收射线的组织产生离子化,后者产生带电荷的分子或原子,进而引起活细胞的损伤。过去使用的千伏X线外照射常损伤皮肤,而现在使用的高能射线虽损伤皮肤的程度减轻了,但是损伤肠道的危险性却有所增加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照射剂量、时间一般盆腔区放疗4~4.5周照射量低于~rad时,发病率开始逐步上升;如果是再进行增加照射剂量,则发病率也跟着会迅速增加。通常认为,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rad时,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大约为8%。2、肠道的不同部位对照射的敏感性不同肠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通常依次为:直肠小肠和结肠胃。3、肠道的不同部位的活动度不同由于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通常比较固定,所以更容易受照射的损害。另外炎症或术后粘连使肠半固定,限制了许多肠段的活动,这就使得该肠段单位面积的照射量增加,则导致发病率增高。4、子宫切除患者的子宫全切后,直肠所受的照射量就会高于未切除者。5、其他基础病变一般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之前已产生血管病变,照射后则就会更易引起胃肠道的损害。肠宝宝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