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本污染,只因做了这个动作

医院订阅哦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准确的结果可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正确留取血培养标本至关重要。然而,因种种原因,血培养标本污染并不少见,护士小王最近就遇到了。

案例介绍

小王遵医嘱给一个脐部感染患儿抽血培养标本,抽血部位选择股静脉,培养结果报告为表皮葡萄球菌。主管医生认为是标本污染,指示重新抽血复查。小王颇感委屈,她认为自己洗过手,也按规范消了两遍毒,唯一能与污染有牵连的,可能是穿刺前用手摸了一下动脉搏动,但手指用酒精消过毒。一边的小张说:“你也别不相信,标本污染并不是个例,我之前在丁香园一个版块中就看到不少关于标本污染的帖子。”

听她们这样说,笔者也留意了一下该版块,发现血培养标本污染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儿童患者。

在丁香园论坛,多位站友均提到血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应视为污染。通过查询文献笔者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是血培养污染的常见菌,占从人皮肤分离的葡萄球菌的一半以上,和临床标本中发现的CoNS的75%。国内林花等在研究中指出血培养污染率为0.3%。

查询文献后,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多位同时认为标本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遂重新按规范留取标本,培养结果为阴性。

经历这件事后,小王说:“工作中,细节太重要了,我不过是用手摸了一下就污染了,以后抽血时真要加倍小心了。”

标本污染一方面可增加患者痛苦,另一方面给诊疗造成干扰,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临床护理人员都不愿看到的。但临床工作中,确实有个别人员会在操作时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认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手卫生和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

导致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知识缺乏,无菌意识差,操作不规范:

操作者对血培养采集相关知识缺乏,不重视穿刺部位清洁,基本功不扎实,多次穿刺,反复触摸穿刺部位皮肤,反复将针头拔出、刺入。

2、消毒不规范:

消毒范围不够,或消毒时动作不规范,导致局部未有效消毒,或消毒后不待干。

3、工作中存在不良习惯:

比如穿刺时习惯用手指固定针栓,无意中触碰针头,注入血液时污染的手触及瓶塞、瓶颈等。

改善标本污染的相关对策:

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标本采集前进行空气消毒,提前半小时停止扫地、清理等工作。

2、操作者准备: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重复三次。采集时使用最大的保护屏障(无菌手套、口罩、帽子)以减少细菌的污染。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用手再次触摸,除非再次消毒或戴无菌手套。

3、患者准备:应提前做好皮肤准备,指导患者用肥皂清洗干净采血部位皮肤,清除脱屑及死皮。

4、采血部位选择及皮肤规范消毒: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或其他上肢静脉,股静脉因污染几率相对较大,不宜首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目前临床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有以下几种:2%碘酊、75%乙醇、0.5%碘伏、洗必泰。国外相关研究指出静脉穿刺部位应用2%酒精洗必泰或含碘酒的制剂消毒;不应使用不含酒精的碘酒或聚维酮碘制剂。临床使用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5、提高穿刺水平,改进穿刺用物。如专业的静疗团队参与,使用标准化的无菌血液培养采集包。

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com/ljbd/6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