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人造甜味剂影响糖代谢的肠道机制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98924.html

人造甜味剂影响糖代谢的肠道机制

张敏纯麻静

上海交通大医院

人造甜味剂(artificialsweeteners,AS),又称人工甜味剂、低热量甜味剂、代糖等,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或改造的具有甜味而不提供或提供少量热量的食品添加剂。依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目前允许食品添加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共有18种,其中AS有11种[1]。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允许8种非营养性甜味剂添加于食物中,包括6种AS[三氯蔗糖(sucralose)、阿斯巴甜(aspartame)、纽甜(neotame)、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糖精(saccharin)、安赛蜜(acesulfamepotassium)、爱德万甜(advantame)]和2种天然甜味剂[甜菊糖(steviasugar)、罗汉果提取物],并规定了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其中常用的三氯蔗糖的ADI为5mg·kg-1·d-1[2]。

过去普遍认为AS不被机体利用产生能量,但因其具有超高甜度的特性,如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倍,阿斯巴甜是蔗糖的倍,是不影响体重的食品添加剂[2]。然而,目前有研究显示AS虽不同于葡萄糖等直接代谢升高血糖,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能量摄入与代谢,与肥胖、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综合征等有一定关系[3]。《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指出目前仍无足够证据支持非营养性甜味剂可减少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年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认为长期摄入AS会增加体质指数及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风险[5]。目前AS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就AS影响糖代谢可能的肠道机制进行综述。

消化系统的甜味受体(sweettastereceptors,STRs)及味觉传导信号分子

近年来发现感受甜味刺激的STRs及味觉传导信号分子不仅存在于舌味蕾上的味觉感受细胞,还存在于非味觉组织中,包括胃肠道、胰腺、肺、脑、脂肪组织、膀胱、骨等[6],其中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com/ljyy/6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