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建议收藏猪场新增或常发病的防治常

白癜风发病机制 http://pf.39.net/bdfyy/bdfhl/180425/6192730.html

猪场近年新增或常发传染病的防治常识

(一)猪瘟

1、诊断要点:

(1)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且死亡率高。

(2)最急性型:突然死亡,高热稽留(41~42℃),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剖检时常缺乏明显病变,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点。

(3)急性型:体温升高,可达40.5~42℃,稽留热,精神沉郁、嗜睡、怕冷;有脓性结膜炎(眼流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呈小球状,后期腹泻;病猪耳后、腹部、后肢内侧等毛稀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积有尿液,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流出。小猪(50斤以下)有神经症状,剖检时可见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全身浆膜、黏膜,尤其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胆囊、心外膜、肺及肠等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不肿大,呈土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切面肾皮质、肾盂、肾乳头也有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黑褐色的出血性梗死;扁桃体出血、坏死。

(4)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消瘦、贫血、全身衰弱,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耳尖、尾端、阴部下面皮肤或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剖检时在盲肠、结肠、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或互相融合呈较大的溃疡坏死灶。

(5)温和型: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程长,发病和死亡率都比较低,死亡的多为仔猪,成年猪或架子猪一般可以耐过,常见于免疫接种不及时或免疫接种失败的猪群,以断奶的仔猪及小猪多发,剖检不典型,但如果与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一起发病的话病情往往非常严重,死亡率非常高。

(6)繁殖障碍型:本病非常常见,妊娠母猪感染猪瘟后,不表现任何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或哺乳感染胎儿或仔猪,引起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产、畸形,产出弱仔或外表健康的隐性感染仔猪(多在出生后15~20天发病死亡、也有的耐过多天的但最终以死亡收场)。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皮肤和内脏器官(尤其是肾脏)有出血点。

2、防治:

(1)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贵重的种猪可用抗猪瘟血清治疗,30-50ml/头,每日1次,皮下或耳静脉注射,连用1-3次。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每头建议用10~15头份量,对于已发病的猪立即隔离治疗,紧急注射同源免疫球蛋白,每天一次,连续注射三天,同时注射其他抗菌素防继发感染,等病情稳定后半个月再给这些猪注射猪瘟疫苗。

(2)使用抗生素、退热药进行猪瘟并发和继发疾病的对症治疗。

(3)使用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进行辅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增进免疫的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康复,对病猪尽快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用的如:黄芪多糖、甘草合剂、VB1、VC、VB12等。

(4)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消毒药液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后做肥料利用。死猪深埋或销毁、化制。体重超过斤的发病猪尽量处理,不做治疗。

(5)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做好经常性的卫生工作,定期消毒;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不从疫区进猪,或在种猪进来前先做抗体滴度检测,一般要求猪瘟抗体滴度必须大于32。种公猪于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各免疫接种一次;种母猪于配种前接种一次,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每次5~6头份/头;肥育猪猪于20日龄、60日龄各接种一次,一般4~5头份/头;或仔猪出生后立即用猪瘟兔化苗接种一次1~2头份/头,免后1.5~2小时再哺乳。后备母猪于留种时可立即免疫接种一次;免疫后10天做抗体检测要求抗体滴度必须比原来大4倍以上,否则必须重做或者重新选择猪瘟疫苗。

3、猪瘟的净化

猪瘟的净化是当前养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查出HCFA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二)猪口蹄疫

口蹄疫对我国养猪业的威胁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猪场将要面对AsiaI、O、A三型口蹄疫的威胁,防制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猪、牛、羊、骆驼、鹿等)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被国家列为一类传染病。

1、病原:有O型、A型、C型、SAT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Asia1型(亚洲1型)等7个血清型。各型与各型之间无相互免疫关系,但引起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年,亚洲I型口蹄疫传入我国,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口蹄疫疫情均属该型。近年来,我国亚洲I型口蹄疫持续下降,年仅发生3起疫情。年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和上海市奉贤区先后发生A型口蹄疫疫情。A型口蹄疫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和中东地区,近年来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也多次发生。A型口蹄疫病毒与其他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在致病性上并无明显差异,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引起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2、流行病学:该病流行性大、传染快、发病率高,在集约化猪场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常发生。由于口蹄疫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等特点,因而不易根除。成年猪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死亡率不超过5%,但新生仔猪往往因引发心肌炎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

口蹄疫病毒有五怕:怕高温、怕阳光(紫外线)、怕酸、怕碱、怕福尔马林,我们可抓住这五怕做好消毒工作。

3、临床症状:患猪一般常独处于猪栏角落阴暗处,有时可见全身被毛松乱,精神沉郁:驱赶时起立困难,站立不稳,常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这时四肢蹄冠、鼻镜上缘可能有水泡。不同猪场或猪只发生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不一致,抵抗力强的患猪,四肢蹄冠起水泡仍只出现轻度跛行,鼻镜出现大水泡仍采食正常,有时只是单脚起泡而鼻镜上没有水泡。公母猪群感染出现发热(40~41.5℃)、精神不振、厌食,哺乳母猪可见乳区有白色水泡,如无其它病原并发感染,死亡率低;仔猪感染后出现发热、呕吐、厌食肢、蹄疼痛,跪行或突然死亡。患猪一般会在发病2~4天后蹄壳脱落。解剖可见明显的心肌炎、肺炎、脑炎、胃肠炎、腹膜炎等继发感染。

4、预防:猪场口蹄疫病的防制应通过封闭猪场、消毒、免疫等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来实施。

(1)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封闭猪场,杜绝外界传染源的传入。

①坚持自繁自养为主,减少疫病传入。需引进种猪时,必须从没有疫病流行的地区和了解具体情况的健康种猪场引进,经隔离检疫、免疫接种、严格消毒、药物净化和驱虫,并监测猪瘟、口蹄疫的抗体情况后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育肥猪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购进的猪苗在原来猪场没发病,但进入育肥场后,由于环境、饲料等饲养因素的改变而产生应激,仔猪抵抗力下降,接着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甚至暴发口蹄疫或猪瘟。

②猪场大门必须设立消毒池、消毒通道,配备更衣消毒间、高压冲洗消毒设备,业务来往的车辆、人员必须经消毒后才能进入猪场生活管理区(冬春季节应严格限制人员进入),严禁任何外来人员、车辆、用具、牲畜产品进入猪场生产区。

③猪场生产区应有围墙、防疫沟或其它隔离设施,将生产、生活区彻底分开,生产区只留更衣室人员入口、饲料入口和装猪台,减少与外界的直接联系。

④生活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的人员出入口和饲料入口以消毒池隔开;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途径的管理,加强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生产区与外界环境有良好的隔离状态,并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特别应引起猪场管理者注意的是:装猪台是疫病最容易传入猪场的关键点,对外销售的装猪台应设在猪场外,使用本场专用运猪车辆将出售的商品猪从生产区装猪台运至场外装猪台,进入出猪通道的猪只不准返回生产线,生产线人员不超越出猪台。猪贩和屠宰人员在任何时候不得进入装猪台,这是控制猪口蹄疫最有效的措施。

⑤尽量减少员工外出的机会,外出回场人员经淋浴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工作。

(2)强化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

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清除存活在猪场内外环境及猪体表病原体的有效办法。消毒工作能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免疫工作中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以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基础,在存在口蹄疫强毒而且污染严重的猪场,即使是质量优良的口蹄疫浓缩疫苗,使用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近年来疫情较复杂,口蹄疫病原多型易变,疫苗的效果有时不很理想,更应重视消毒工作。口蹄疫病毒属于非囊膜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化学消毒药抵抗力很强,但对酸、碱、醛类、卤素类消毒剂十分敏感,易被碱性或酸性消毒药杀死。可使用复合醛类、碘制剂、氯制剂、过氧化物等消毒剂对栏舍、猪群、环境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建立高免猪群

①充分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量,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尽量使猪群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饲料营养水平和霉菌毒素对猪体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当猪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或饲料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时,猪的免疫功能就会降低。在气候变化较大时,更要注意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降温,降低饲养密度,转栏时注意饲料过渡并适当喂给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抵抗疫病的能力。

②接种疫苗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

各场应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推荐免疫程序(仅供参考):使用0型口蹄疫灭活浓缩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注:如果发病猪口蹄疫型号是亚洲I型或A型,则0型口蹄疫疫苗没有效果,可使用三联苗)。

种公猪每年接种3次,每次间隔4个月;

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天免疫2次,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头;

种母猪配种前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分娩前1个月再次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保证哺乳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为防止母猪因注射疫苗产生应激,可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抗应激药物。

仔猪60日龄注射浓缩苗2毫升/头,日龄再注射3毫升/头。

③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抵抗力。

(4)注意了解疫病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

5、综合防治措施:

(1)当猪场发生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时,必须按“早、快、严、小”原则,采取得力的紧急措施,尽快将口蹄疫消灭在萌芽状态。

(2)立即严格封锁发病猪场,严格隔离发病猪舍,饲养员固定在各个工作岗位,严禁串舍。

(3)立即使用对病毒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对猪舍、猪群、生产区内的主要通道进行严格消毒,可用“复合醛”、氯或碘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猪舍每天消毒2-3次,场区每天消毒1-2次。

(4)扑杀病猪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措施。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运输死猪经过的主要通道及猪舍之间的空地均应进行严格消毒。

(5)紧急接种。当猪场发生疫情或猪场附近出现口蹄疫疫情时,全场各年龄段猪群要立即紧急接种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苗,并按“先健康群、后可疑群”的原则,实施口蹄疫高效浓缩疫苗的紧急接种工作,接种剂量应加倍(3~5毫升),接种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

(6)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等中草药或其他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抵抗力,同时添加广谱抗生素如支原净、金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等,同时饮水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连用7~l0天,控制或防止继发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降低患病猪的死亡率。

(7)发病猪使用新必妥、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双黄连、清开灵、头孢噻呋、青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8)水疱破溃之后的猪,要进行局部的消毒处理。破溃面用0.1%高锰酸钾、2%硼酸清洗干净,再涂布1%的紫药水、青霉素和链霉素的药粉或5%碘甘油。

(9)口蹄疫疫苗注射后应激反应的控制:免疫口蹄疫疫苗时,有时会发生应激反应,症状较轻的表现为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严重的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呕吐等症状。极个别的猪立即出现全身苍白或发红,抽搐、呼吸急促而死亡。可采用以下方法预防:

①从注射疫苗前3天开始,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连用7天,以减轻应激。

②反应轻微的不需采取特别措施,24小时内一般能自然康复;对极个别出现过敏反应的猪,应用肾上腺素治疗。

(10)判定疫情结束。最后1头病猪扑杀处理完毕(或痊愈),猪场不再出现新的病例后3周,判定为猪群康复,疫情结束。全场进行1次全面彻底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对饲养过病猪的猪舍和周围环境、所有工具、食槽及工作服、鞋等物品,应进行3次以上严格彻底消毒,并清理消毒好猪舍的下水沟。猪舍隔3~5天后,再用消毒液反复刷洗消毒2~3次以上,经一定时间空置后(起码3周以上),才可以重新投入生产。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症状:不同地区的患猪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病猪腹下、背部和四肢等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发病猪死亡率较高,病程多为4~10天,长者可达20日,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部分患猪经治疗或耐过而逐渐康复。

相当一部分高热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体温升高、便秘、厌食,产出较高比例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断奶前仔猪死亡严重;产后母猪子宫炎、阴道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哺乳母猪乳房萎缩,泌乳性能下降;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公猪包皮积有乳白色混浊液。

剖检症状: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部分患猪肺表面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肺部充血淤血,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患猪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充满白色、淡黄色甚至带血的泡沫。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部分病死猪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粘膜出血,部分猪回盲肠有溃疡灶。部分病死猪脾脏肿大,颜色变黑,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大部分病死猪膀胱、肾脏、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心耳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表面密布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脏苍白并有淤血现象。部分病死猪肾变形,表面凸凹不平。部分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部分肝脏表面有坏死灶或白斑。部分病死猪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或纤维性渗出物,部分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防制策略

“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一般治疗难度较大,防制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力治疗病猪。

1、预防措施

(1)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全方位封闭猪场,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并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2)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剂,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3)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猪伪狂犬、链球菌Ⅱ型、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4)做好药物预防措施

在以下各阶段猪群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可使用氟苯尼考与泰妙菌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兽药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预防。

①哺乳母猪:从产前7天开始使用至产后14天。

②断奶仔猪:从断奶前5~7天开始使用至断奶后15天。

③生长育肥期:每次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

④如果猪场存在弓形虫病的危害,则应定期在大中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净化。

⑤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或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5)预防饲料霉变:根据目前饲料原料的实际情况,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普通的铝硅酸盐类霉吸附剂是单极性物质,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优质霉菌吸附剂。

(6)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7)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8)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或轮换饲养。

2、防制措施

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重点是控制混合感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和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应想办法为患猪补充营养,帮助其逐步康复,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紧急接种疫苗:

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猪场应结合诊断情况,对还没有感染疫病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先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每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为3天,接种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

(2)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在饲料和饮水中同时使用有效药物进行控制

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包括健康猪群和部分尚能采食或饮水的病猪)在饮水中使用可溶性的抗生素,最好选用复方中西药制剂进行控制。饲料中添加药物应注意标本兼治,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免疫抑制性疾病,应使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逐步恢复病猪被病毒抑制的免疫机能,增强猪群抵抗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用磺胺类药和抗病毒药物时,应准确把握添加量,避免因大剂量用药导致猪群中毒而使死亡率更高,不要随意超量使用安乃近等治标性质、副作用较大的退热药物,否则,经常会发生因患猪体温下降过快产生应激而突然死亡。

①可溶性中西药复方制剂(如黄芪多糖等)+可溶性多维毫克/千克+葡萄糖0毫克/千克(如果患猪体温达到42℃以上,可另加扑热息痛毫克/千克),五天后剂量适当降低,同时在全群饲料中添加二种抗菌素组合,连用两周;

(3)发病猪应精心护理,使用针剂进行治疗

①猪群发病后,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初步判断猪群感染了哪种或哪几种疾病,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时尽量选择在饮水中添加药物的方式治疗,以免因注射应激造成病猪加速死亡,确实需要注射治疗的,也应先在饮水中投放几天药物在进行注射治疗,以减轻应激反应造成的损失。

②试使用头孢类、长效磺胺类、氟甲砜霉素、复方强力霉素的其中一种针剂配合黄芪多糖、猪用干扰素加复方柴胡注射液、双氯芬酸钠进行注射治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和维生素配合治疗。

③怀疑有附红细胞体危害的猪场,可及时用贝尼尔5毫克/千克、强力霉素20毫克/千克,不同部位分开注射,1天1次,连用3天,同时饲料中添加阿苯哒唑+强力霉素。

④怀疑有弓形体存在时可配合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TMP+等量小苏打进行控制,连用14天。

⑤怀疑有猪瘟、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时,可使用病毒灵、黄芪多糖、干扰素、板蓝根等抗病毒、提高机体抵抗力的药物,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⑥当出现呼吸道症状严重时,试选用支原净、氟本尼考、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头孢噻呋等药物进行治疗。

⑦怀疑有链球菌、副嗜血杆菌存在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药物治疗。

⑧患病母猪可使用鱼腥草50毫升、阿莫西林~万单位、溶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耳静脉滴注,每头母猪每天注射1~毫升,同时饮水中添加可溶性多维和抗菌素。

(4)加强消毒:使用复合醛类消毒剂,按1:浓度稀释进行严格消毒,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次~6次严格消毒,消毒10天后可按1:倍稀释消毒,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5)在“猪高热病”控制过程中如果仍继续使用含有霉菌毒素而未经处理的饲料,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饲料中必须加入足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剂量应为常规量的1~2倍。

(6)及时淘汰病重猪只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并做好疫点和疫区内的灭鼠、灭蚊蝇等工作,尽量避免猫、狗等动物进出猪场。

(7)病猪污染的场地、用具必须彻底消毒,病猪和死猪应严禁转移到疫区外食用或作其它用途,粪便及污物应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污水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排出,避免病原向外扩散。

(四)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是继蓝耳病之后的又一种新发现的猪传染病,病原为圆环病毒,目前已知有两个血清型,PCV-1型,无致病性,广泛存在于猪群中;PCV-2型,主要感染5~16周龄,其特征为:①感染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②感染猪群可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③感染猪经常与蓝耳病病毒(PRRSV)或猪细小病毒(PPV)并发感染。

(1)病原

猪圆环病毒2型(PCV-2),PCV-2对外界和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强,在酸性环境及氯仿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72℃)也能存活一段时间,PCV-2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公猪的精液带毒,目前有人认为美国杜邦的为可是唯一能直接杀灭园环病毒的消毒剂。

(2)与PCV-2感染相关的疾病

猪圆环病毒病与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繁殖障碍疾病、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肺炎)、肠炎及仔猪先天性震颤有关。

(3)猪圆环病毒病流行特点

猪圆环病毒病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和育成期的仔猪,特别是5-12周龄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开始发病,急性发病猪群中,发病率4%~25%,病死率5%~10%。

(4)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只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淋巴结明显的肿大、腹泻、皮肤苍白、贫血、黄疸。上述症状可以单独或联合出现。较少见的症状有:咳嗽、发热、胃溃疡、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神经症状)及突然死亡等。

(5)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IFA)、原位杂交(ISH)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及吸附试验(ELIS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等。

(6)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没有控制和消灭PCV-2感染的有效措施;没有切实可行的商品疫苗和药物用来防御PCV-2感染;病毒对常规消毒剂抵抗力很强。

①改变和完善饲养方式

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群饲养;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CV2的接触感染机会;

②建立猪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机率;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考虑使用广谱的消毒药;

③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猪群的应激因素

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

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

保持猪舍干燥;

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

④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

提高饲料的质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可饮用食用柠檬酸);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WS的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

⑤采用药物预防,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仔猪用药:

§得米先(3、7、21日龄)分别肌肉注射。

§支原净(50ppm)+土霉素或金霉素(ppm)+阿莫西林(ppm),仔猪断奶前一周和断奶后一个月拌料。

母猪用药

ppm支原净+ppm土霉素,产前一周和产后拌料一周。

应用新型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使用基因工程干扰素+黄芪多糖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日为一疗程。同时应用抗生素进行继发感染的治疗。肾或肺病变严重的猪不作治疗,立即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⑥可试用自家组织灭活疫苗

采集:发病死亡猪的脾脏、全身淋巴,经结匀浆、灭活、乳化等处理制作自家苗,用于预防效果比较好,但由于该方法对猪后期生长以及对整个猪场后期生产的影响没有一个理想的评估报告,所以不提倡推广。

⑦作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猪瘟、猪伪狂犬病、气喘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

(五)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是临床症状非常相似的两种胃肠疾病,两者皆是高度传染的病毒性肠胃疾病。主要症状有严重水样腹泻、口渴、有呕吐及2周龄内仔猪的高死亡率。它们皆由同属一族的冠状病毒所引起,两种病均见于冬春(12月至次年4月)寒冷季节。通常将其称为冬春季性下痢。

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以呕吐、严重脱水、腹泻和10日龄内仔猪高度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35日龄以上的猪都很少死亡。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仅传染猪,并且潜伏期很短,在第一只猪发病后,仅12~18小时,各年龄猪即相继发病,是以突然爆发下痢开始,数日内可蔓延全群。幼猪腹泻通常呈水样性,粪便经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受感染的仔猪发生呕吐、腹泻及口渴,粪便白色、黄色或绿色,内含未消化母乳,后呈水样,甚至向外喷射,腹部、耳尖及肛门附近皮肤发紫,迅速脱水消瘦,多随即死亡。越年幼的猪,病情越严重,死亡率几乎%。3周龄以后的猪,很少有死亡,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通常在1周内恢复。

防治方法

(1)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不要引进带毒种猪,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栏舍卫生,防止潮湿闷热,保持栏舍地面干燥、空气清新。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可有效的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

(2)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在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4毫升;初生仔猪主动免疫可口服1毫升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10~50公斤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1毫升;50公斤以上的猪注射2毫升即可。

(3)在疫病流行时用新城疫I系苗作紧急防治,按20倍稀释作后海穴或肌肉注射羽份/日,连用3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率。(此防治原理是新城疫I系苗作为诱导剂,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抑制病毒繁殖活性)

(4)对于已经发生脱水的小猪可以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30ml)+地塞咪松(5-10mg)+恩诺沙星+VC(2ml),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体温已经下降或者耳尖发紫的猪,还要注射强心剂如安纳加或樟脑,一般1-2天可以恢复。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通常在1周内恢复。为防止感染猪只继发其他疾病,可在饲料中投入适当的抗生素+病毒唑即可。常用的药物有1-诺氟沙星原粉2-恩诺沙星原粉3-北里霉素原粉4-利高霉素原粉5-土霉素原粉6-新霉素。

2、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和猪传染性胃肠炎非常相似,不同的地方是猪流行性腹泻传染较慢,多在冬春季节发生,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发病。病的临床特点有呕吐、腹泻、明显的脱水和食欲缺乏。临床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没什么大的区别。1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死亡率介于50~90%。经4—5周时间,此病才遍及全场,传播有自限性。

临床症状

仔猪的潜伏期为5~30小时,肥育猪约2天。开始病猪体温稍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吃食和哺乳后部分猪发生呕吐。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1周龄以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因脱水而死亡。平均死亡率为50%,也有可能达到90%。断奶猪、肥育猪、公母猪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

防治方法

(1)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不要引进带毒猪,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栏舍卫生,防止潮湿闷热,保持干燥、空气清新。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可有效的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

(2)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在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4毫升;初生仔猪主动免疫可口服1毫升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10~50公斤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1毫升;50公斤以上的猪注射2毫升即可。

(3)在疫病流行时用新城疫I系苗作紧急防治,按20倍稀释作后海穴或肌肉注射羽份/日,连用3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率。(此防治原理是新城疫I系苗作为诱导剂,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活性)

(4)其治疗方法与TGE相同。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通常在1周内恢复。为防止感染猪只继发其他疾病,仅在饲料中投入适当的抗生素即可。

(六)猪链球菌病

1、诊断要点

(1)败血型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架子猪次之,成年猪更少;淋巴化脓型主要发生于架子猪;脑膜炎型多见于哺乳和断奶仔猪,本病传播缓慢,群发率不高。

(2)急性败血型的突然发病,高烧、不食,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有的病猪在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呈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后期呼吸困难。

(3)脑膜炎型除了全身症状外,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后肢麻痹、爬行、仰卧时四肢做游泳状。

(4)关节炎型见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严重的不能站立。

(5)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颈下淋巴结,有时见于咽部和颈部淋巴结;淋巴肿胀热痛,破溃后流脓,一般不引起死亡。

2、防治

(1)早期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青霉素5-10万单位/公斤体重+链霉素3-5万单位/公斤体重肌肉注射,也可使用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强效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2)对于淋巴结化脓性病例,若脓肿成熟后,切开脓肿,排除脓液,局部按外科手术处理,如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

(3)消除外伤引起感染的因素,做好猪舍、环境、用具的消毒卫生工作;必要时用链球菌疫苗免疫接种。

3、年在我国的四川由于当地居民误食被人猪链球菌污染的病死猪肉引起几十人感染发病,甚至造成部分人因中毒休克而死亡的现象,影响很大。普通链球菌不会感染人,只有携带人类基因的人猪链球菌(链球菌2型)才能感染人类,并造成危害,平时我们只要做到不吃病死猪肉,从市场买回来的猪肉一定要充分煮熟方可食用,平时注意个人卫生,这样完全可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编辑搜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com/ljwh/6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