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动物养殖技术尽在 在畜禽养殖业中,害虫的大量存在带来较大的危害。
(1)直接传播疾病能够传播疾病的害虫很多,目前主要的致病害虫为蚊、苍蝇、蟑螂、白蛉、蠓、虻、蚋等吸血昆虫以及虱、螝、螨、蚤和其他害虫等。它们通过直接叮咬传播疾病,如蚊可传播痢疾、乙型脑炎、丝虫病、鲁革热、黄热病、马脑炎等,蝇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脑脊髓炎、炭疽等,蟑螂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肝炎、念珠棘虫病、美丽筒线虫病等。昆虫叮咬直接造成的局部损伤、奇痒、皮炎、过敏,影响畜禽休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2)污染环境害虫通过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器械、设备,特别是对饮水、饲料的污染,也会间接传播疫病。因此,杀灭这些害虫有利于保持畜禽养殖场环境卫生,减少疫病传播,维护人畜健康。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消毒效果,因为有了这些昆虫的大量存在和孽生,就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消毒。
2.防虫灭虫的方法
(1)环境卫生搞好养殖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是减少或杀灭蚊、蝇、檬等昆虫的基本措施。如蚊虫需在水中产卵、孵化和发育,蝇蛆也需在潮湿的环境及粪便等废弃物中生长。因此,填平无用的污水池、土坑、水沟和洼地。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对阴沟、沟渠等定期疏通,勿使污水储积。对贮水池等容器加盖,以防昆虫如蚊蝇等飞人产卵。对不能清除或加盖的防火贮水器,在蚊蝇孽生季节,应定期换水。永久性水体(如鱼塘、池塘等),蚊虫多孽生在水浅而有植被的边缘区域,修整边岸,加大坡度和填充浅湾,能有效地防止蚊虫孽生。鸡舍内的粪便应定时清除,并及时处理,贮粪池应加盖并保持四周环境的清洁。
(2)物理杀灭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光、声、电等物理方法,捕杀、诱杀或驱逐蚊蝇。我国生产的多种紫外线光或其他光诱器,特别是四周装有电栅,通有将V变为V的10mA电流的蚊蝇光诱器,效果良好。此外,还有可以发出声波或超声波并能将蚊蝇驱逐的电子驱蚊器等,都具有防除效果。
(3)生物杀灭利用天敌杀灭害虫,如池塘养鱼即可达到鱼类治蚊的目的。此外,应用细菌制剂—内毒素杀灭吸血蚊的幼虫,效果良好。
(4)化学杀灭化学杀灭是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以不同的剂型(粉剂、乳剂、油剂、水悬剂、颗粒剂、缓释剂等),通过不同途径(胃毒、触杀、熏杀、内吸等),毒杀或驱逐昆虫。化学杀虫法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等优点,是当前杀灭蚊蝇等害虫的较好方法。
3.防虫灭虫注意点
(1)减少污染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有较长的持续杀灭作用。如保护好益鸟、益虫等充分发挥天敌杀虫。
(2)杀虫剂的选择不同杀虫剂有不同的杀虫谱,要有目的的选择。要选择高效长效、速杀、广谱、低毒无害、低残留和廉价的杀虫剂。
防鼠灭鼠1.鼠的危害
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鼠是许多疾病的储存宿主,通过排泄物污染、机械携带及直接咬伤畜禽的方式,可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鼠咬热等。因此,鼠类不仅传播人类各种传染病,而且直接或间接传播畜禽传染病。为保证人类健康和发展畜禽养殖业,必须将灭鼠杀虫和畜禽养殖消毒结合起来。
(2)鼠盗食粮种,啃咬禾苗,糟蹋粮食和饲料;盗食树种,毁坏树苗,影响森林更新;鼠密度过大,能使草原荒漠化,影响载畜量;特别是直接咬伤畜禽,破坏畜禽厩舍建筑等;对养殖业危害极大,大量的鼠洞破坏堤坝,造成严重的水灾,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鼠可形成人或各种动物传染病的疫源地,造成人和动物疾病的流行。
2.防鼠
鼠的生存和繁殖同环境和食物来源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环境良好,食物来源充足则鼠可以大量繁殖;如果采取某些措施,破坏其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则可控制鼠的生存和繁殖。
(1)防止鼠类进人建筑物鼠类多从墙基、天棚、瓦顶等处窜人室内,在设计施工时注意:墙基最好用水泥制成,碎石和砖砌的墙基,应用灰浆抹缝。墙面应平直光滑,防鼠沿粗糙墙面攀登。砌缝不严的空心墙体,易使鼠隐匿营巢,要填补抹平。为防止鼠类爬上屋顶,可将墙角处做成圆弧形。墙体上部与天棚衔接处应砌实,不留空隙。瓦顶房屋应缩小瓦缝和瓦、椽间的空隙并填实。用砖、石铺设的地面,应衔接紧密并用水泥灰浆填缝。各种管道周围要用水泥填平。通气孔、地脚窗、排水沟(粪尿沟)出口均应安装孔径小于1厘米的铁丝网,以防鼠窜入。堵塞鼠的通道,禽舍外的老鼠往往会通过上下水道和通风口处等的管道空隙进入畜禽舍,因此,对这些管道的空隙要及时堵塞,防止鼠的进入。畜禽舍和饲料仓库应是砖、水泥结构,设立防鼠沟,建好防鼠墙,门窗关闭严密,则老鼠无法打洞或进入。畜栏及墙体抹光,堵塞孔隙。
(2)清理环境鼠喜欢黑暗和杂乱的场所。因此,畜禽舍和加工厂等地的物品要放置整齐、通畅、明亮,使害鼠不易藏身。禽舍周围的垃圾要及时清除,不能堆放杂物,任何场所发现鼠洞时都要立即堵塞。
(3)断绝食物来源大量饲料应放置饲料袋内在离地面15厘米的台或架上,少量饲料应放在水泥结构的饲料箱或大缸中,并且要加金属盖,散落在地面的饲料要立即清扫干净,使老鼠无法接触到饲料,则鼠会离开畜禽舍,反之,则鼠会集聚到畜禽舍取食。
(4)改造厕所和粪池鼠可吞食粪便,这些场所极易吸引鼠,因此,应将厕所和粪池改造成使老鼠无法接近粪便的结构,同时也使鼠失去藏身躲避的地方。
3.灭鼠
(l)器械灭鼠器械灭鼠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可靠,对人、畜无害。灭鼠器械种类繁多,主要有夹、关、压、卡、翻、扣、淹、粘、电等。近年来还研究和采用电灭鼠和超声波灭鼠等方法,方法简便易行、效果确实、费用低、安全。
(2)熏蒸灭鼠某些药物在常温下易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这类药剂通称熏蒸剂。利用有毒气体使鼠吸入而中毒致死的灭鼠方法称熏蒸灭鼠。
熏蒸灭鼠的优点:具有强制性,不必考虑鼠的习性;不使用粮食和其他食品,且收效快,效果一般较好;兼有杀虫作用;对畜禽较安全。
缺点:只能在可密闭的场所使用;毒性大,作用快,使用不慎时容易中毒;用量较大,有时费用较高;熏杀洞内鼠时,需找洞、投药、堵洞,工效较低。本法使用有局限性,主要用于仓库及其他密闭场所的灭鼠,还可以灭杀洞内鼠。目前使用的熏蒸剂有两类:一类是化学熏蒸剂,如磷化铝等,另一类是灭鼠烟剂。
(3)毒饵灭鼠(化学灭鼠)将化学药物加人饵料或水中,使鼠致死的方法称为毒饵灭鼠。毒饵灭鼠效率高、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缺点是能引起人、畜中毒,有些老鼠对药剂有选择性、拒食性和耐药性。所以,使用时须选好药剂和注意使用方法,以保证安全有效。
灭鼠药剂种类很多,主要有灭鼠剂、熏蒸剂、烟剂、化学绝育剂等。养殖场的鼠类以孵化室、饲料库、畜禽舍最多,是灭鼠的重点场所。投放毒饵时,机械化畜禽场,实行笼养或栏养,只要防止毒饵混人饲料中即可。在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程序时,可结合舍内消毒时一并进行。鼠尸应及时清理,以防被人、畜误食而发生二次中毒。选用鼠长期吃惯了的食物作饵料,突然投放,饵料充足,分布广泛,以保证灭鼠的效果。
4.灭鼠的注意点
(1)灭鼠时机和方法选择要摸清鼠情,选择适宜的灭鼠时机和方法,做到高效、省力。一般情况下,4~5月份是各种鼠类觅食、交配期,也是灭鼠的最佳时期。
(2)幻药物选择灭鼠药物较多,但符合理想要求的较少,要根据不同方法选择安全的、高效的、允许使用的灭鼠药物。如禁止使用的灭鼠剂(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伏鼠醇等)、已停产或停用的灭鼠剂(安妥、砒霜或白霜、灭鼠优、灭鼠安)、不再登记作为农药使用的消毒剂(士的宁、鼠立死、硫酸砣等)等,严禁使用。
(3)注意人畜安全。
加强饲料的卫生管理饲料被霉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污染,也可以引起畜禽疾病的发生。所以饲料的卫生管理重点是控制霉菌及其毒素和沙门氏菌的污染,减少对畜禽的危害
1.霉菌及毒素的污染控制
(1)霉菌及其毒素种类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但能在饲料中产生霉菌毒素的产毒霉菌有30多种,主要有去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属。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动物摄入含有该毒素的饲料后就会发生中毒现象,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①黄曲霉毒素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黄曲霉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当无有效防霉措施时,玉米、饼粕类、糠麸类等饲料原料及加工好的成品料,都十分易于擎生黄曲霉菌。据陈必芳等〔)采集的80份玉米中,霉菌数量超过允许量范围和禁用指标的分别占32.5%和20%。在各类霉菌毒素中,黄曲霉素类被认为毒性最大,因为它们可引起肝病变、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目前,已分离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其中B1、B2、G1、G2、M的毒力较强,Bl毒性最大,为氰化钾的10倍。
黄曲霉的产毒条件以水分最为重要,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最适宜的温度是28~32℃。黄曲霉毒素既耐高温(至少在℃以上才能裂解)又耐低温(即-40℃以下也不能破坏),因此能在制粒和其他加工过程中存留下来。
②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一种非类固醇类激素。该毒素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产生,主要污染气候寒冷地区的谷物如玉米、小麦、大麦、燕麦、高粱、稻谷等。产毒条件为温度12~24℃,相对湿度40%~60%的土壤中最易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激素中毒症,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尤其是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为敏感,当饲料中含有1毫克/千克以上的玉米赤霉烯酮时,就足以引起猪的中毒症。中毒症状表现为母猪阴户红肿,发情延迟或假发情,严重时可引起母猪阴道脱出、子宫肿胀、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小公猪睾丸萎缩、乳腺增大、性欲减退。肉鸡和产蛋鸡对玉米赤霉烯酮不敏感,火鸡采食含毫克/千克赤霉烯酮饲料时,4天内肛门迅速肥大,其他无大的影响。
(2)防止霉菌毒素污染的措施潮湿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因素,霉菌的生长除了要求基质(粮食、饲料)有一定的营养、水分、pH值合适等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这三个条件。如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中之一,就能达到防霉的目的。主要控制方法是干燥保藏和防霉剂的使用,还可使用化学熏蒸剂等。防霉是预防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
①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对谷物饲料关键在于收获后必须迅速干燥,使谷物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如稻谷含水量降到13%以下,大豆、玉米、花生的含水量分别降到12%、12.5%、8%以下,饲料原料的含水量要按国家标准执行。水分过高易于发霉,我国北方允许含水量略高,购运时应予注意,以防途中霉变。
②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储存,会因温差大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饲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汽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一般地,含水量在12.5%以下,温度一般可比室温高3~5℃。
③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储存与运输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应保证有良好的储存条件,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还可采用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密闭保存。储存过程中还应防止虫害、鼠咬。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
④应用饲料防霉剂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故在加工时可应用防霉剂。常用防霉剂主要是有机酸类或其盐类,例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及它们的盐类,其中以丙酸及其盐类丙酸钠和丙酸钙应用最广。目前多采用复合酸抑制霉菌的方法。
(3)去毒方法霉变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决不可迁就加以利用。对轻度霉变的饲料去毒后合理利用,也为生产所必需。
①剔除霉粒法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半粒中,如果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在田间生长期感染霉菌的谷实如赤霉病麦粒,其密度比正常麦粒小,可利用风选法将小而轻的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密度的黄泥水或20%食盐水使病麦粒漂浮去除。
②混合稀释法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白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但使用前应有多批次抽样测定值为依据,以防慢性中毒。
③脱毒处理霉菌毒素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得到不同程度地失活或去除。物理脱毒法包括水洗、溶剂提取、加热和辐射等方法。
④利用添加剂脱毒或缓解,常用的有方法如下。
.吸附剂添加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白陶土、膨润土、蛙石、沸石、硅藻土等,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被动物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产品中,可以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霉菌毒素的吸收。这些物质的吸附效果与其分子结构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对象(霉菌毒素)的特性有关。如活性炭颗粒多孔,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多种毒素。
.补充蛋氨酸和硒添加蛋氨酸以减轻毒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有害作用。被血液吸收的黄曲霉毒素由肝脏负责进行解毒,在动物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可利用谷胧甘肤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在饲料中添加硒也同样具有保护肝细胞不受损害和保护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
·酵母培养物添加近年研究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日粮中添加啤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重,体外试验结果也表明酵母培养物可使88%的黄曲霉毒素被降解。据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与黄曲霉毒素结合,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吸收。同时酵母能提供多种酶,这种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
2.沙门氏菌的污染与预防
感染沙门氏菌后的动物还可以经过交叉从而感染人,故沙门氏菌对畜禽和人类危害很大,应重视其控制。
沙门氏菌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以及带菌者(人类带菌期一般不长,而动物则可长时间带菌),其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水、土壤和饲料。病原菌随人和动物的粪尿等排泄物以及病死畜污染土壤和水源传播。而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是导致畜禽沙门氏菌病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原料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以动物物性饲料原料为多见,如肉骨粉、肉粉、鱼粉、皮革蛋白粉、羽毛粉和血粉等。
对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防治应从饲料原料的生产、储运和饲料加工、运输、储藏和饲喂动物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的重点是检出率较高的动物性饲料、发酵饲料等高蛋白饲料。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选择优质原料无论用屠宰废弃物生产血粉、肉骨粉,还是利用低值鱼生产鱼粉及液体鱼蛋白饲料,都应以无传染病的动物为原料,不用传染病死畜或腐烂变质的畜禽、鱼类及其下脚料做原料。
(2)科学的加工处理
①发酵生产畜禽屠宰废弃物饲料或利用畜禽粪便加工饲料,必须掌握科学的加工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灭病原菌发酵血粉、酵母蛋白、菜籽饼、单细胞蛋白等发酵饲料应严格筛选菌株,在适当的发酵工艺条件下生产。良好的发酵条件可抑制杂菌的生长,使发酵饲料中有害细菌很少或没有。因此,发酵中减少杂菌,快速干燥是保证发酵饲料安全的有效措施。动物性饲料要严格控制含水量,如发酵血粉的含水最应控制在8肠以下,而且要严格密封包装。
②热处理通过热处理可有效地从饲料中除去沙门氏菌。制粒和膨化时的瞬间温度均较高,对热抵抗力弱的沙门氏菌或大肠菌有较强的抑制、灭杀作用,应合理选用。
(3)正确使用动物性饲料的包装必须严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包装袋破损和日晒雨淋;产品的储存厂库必须通风、阴凉、干燥、地势高;防蚊蝇、嶂螂等害虫和鼠、犬、猫、鸟类等动物的侵人;销售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储藏条件;饲料在使用时,不宜在畜禽舍内堆放过多。
(4)添加有机酸沙门氏菌在温度高10℃、pH值6~7.5范围内繁殖最快。饲料中添加各种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乳酸等,降低饲料pH值,就可以消灭或抑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生长。使用动物屠宰废弃物作饲料,必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仅要注意防止沙门氏菌污染,还要警惕疯牛病、口蹄疫等的传播,最近我国农业部颁布禁止从国外进口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也就是为了避免疯牛病等疾病传入我国。
加强水源卫生管理水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占动物组织成分的55%~60%水能溶解动物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运送营养、排除废物。水的量和质对畜禽都会产生影响。
1.养殖场的水源
养殖场的饮用水以自来水为好,养殖场要自备水源。养殖场水源要远离污染源,水源周围50m内不得设置储粪场、渗漏厕所。水井设在地势高燥处,防止雨水、污水倒流引起污染。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水的卫生学标准水的卫生学标准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分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和畜禽产品加上用水水质标准在CB/T.3mdash;《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规定了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试验方法、评价原则、防疫措施及其他要求,适用于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畜禽类产品加工厂以及产品运输储存单位。因此对畜牧场水源的卫生学标准必须在执行CB/T.3一的基础上,具体落实到NYmdash;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以及NYmdash;无公害食品《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标准》上。
(2)水的细菌学指标评价水的质量指标主要有水的感官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水的感官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指标反映了水质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情况,而细菌学指标反映了水受到微生物污染的状况。饮用水应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虫卵及水生植物,有毒物质不超过最大允许浓度,微量元素不能低于正常值。水中可能含有多种细菌,其中以埃希氏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及钩端螺旋体属最为常见。评价水质卫生的细菌学指标通常有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虽然水中的非致病性细菌含量较高时可能对动物机体无害,但在饮水卫生要求上总的原则是水中的细菌越少越好。
畜禽饮用水每毫升的细菌总数成年家畜应不超过10个,幼龄家畜和禽类应不超过1个。饮用水只要加强管理和消毒,一般能达到此标准。至于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对水源水质中大肠菌群数的限量,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一)规定:若只经过加氯即供作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平均每升不得超过0个,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作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平均每升不得超过00个。这一规定也可适用于畜牧饮用水源水质的要求。美国国家事务局()建议,家畜饮用水水源中大肠菌群数应不超过个/毫升。
细菌学检查特别是肠道菌的检查,可作为水受到动物性污染及其污染程度的有力根据,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以检验水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总数来间接判断水质受到人畜粪便等的污染程度,再结合水质理化分析结果,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而客观地判断水质。
①细菌总数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数。但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仅仅是适合于实验条件的细菌菌株,不是水中所有的细菌都能在这种条件下生长,所以细菌总数并不能表示水中全部细菌,也无法说明究竟有无病原菌存在细菌总数。只能用于相对地评价水质是否被污染和污染程度。当水被人畜粪便及其他物质污染时,水中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因此,细菌总数可作为水被污染的指标。
②大肠菌群数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一般用大肠菌群指数或大肠菌群值来表示。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升水中所含大肠菌群的数目。大肠菌群值是指含有1个大肠菌群的水的最小容积(毫升健数),这两种指标互为倒数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大肠菌群指数=0/大肠菌群数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主要有大肠菌落、粪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气芽孢菌三类。它们都可随人畜粪便进入水体。由于大肠菌群在肠道中数量最多,生存时间比粪链球菌长而比厌气芽孢菌短,生活条件又与肠道病原菌相似,因而能反映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时间和状况。该指标检查技术简便,故被作为水质卫生指标,它可直接反;映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状况。
2.水的人工净化
畜牧场用水量较大,天然水质很难达到NY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以及畜牧场人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水源条件,经常要进行水的净化与消毒。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有沉淀(自然沉淀及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其他特殊的净化处理措施。沉淀和过滤不仅可以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除去悬浮物质,而且能够消除部分病原体;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杀灭水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保证畜禽饮用安全。一般来讲可根据牧场水源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相应的净化消毒措施。
地面水常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比较浑浊,细菌的含量较多,需要采用混凝沉淀、砂滤和消毒法来改善水质,才能达到NY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地下水相对较为清洁,只需消毒处理。有时水源水质较特殊,则应采用特殊处理法(如除铁、除氟、除臭、软化等)。
(1)棍凝沉淀从天然水源取水时,当水流速度减慢或静止时,水中原有悬浮物可借本身重力逐渐向水底下沉,使水澄清,称为“自然沉淀”。但水中软细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因带有负电荷,彼此相斥不易凝集沉降。因此必须加人明矾、硫酸铝和铁盐(如硫酸亚铁、氯化铁)等混凝剂,与水中的重碳酸盐生成带正电荷的胶状物,带正电荷的胶状物与水中原有的带负电荷的极小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凝聚成絮状物而加快沉降,此称“棍凝沉淀”。这种絮状物表面积和吸附力均较大,可吸附一些不带电荷的悬浮微粒及病原体而加快沉降,因而使水的物理性状大大改善,可减少病原微生物90%左右。该过程主要形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状物:
A12(S04)3+3Ca(HCO)2=2AI(OH)3↓+3CasO4+6CO2↑
2FeC13+3Ca(HCO)2=2Fe(OH)3+3CaCI2+6CO2↑
这种胶状物带正电荷,能与水中具有负电荷的微粒相互吸引凝集,形成逐渐加大的絮状物而沉降混凝沉锭。一般可减除悬浮物70环~95环,其除菌效果约90%。棍凝沉淀的效果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如浑蚀度大小、温度高低、混凝沉淀的时间长短和不同的混凝剂用量。可通过混凝沉淀试验来确定,普通河水用明矾时,需40~60毫克/升,浑浊度低的水以及在冬季水温低时,往往不易混凝沉淀。此时可投加助凝剂,如硅酸钠等,以促进棍凝。
(2)砂滤砂滤是把浑浊的水通过砂层,使水中悬浮物、微生物等阻留在砂层上部,水即得到净化。砂滤的基本原理是阻隔、沉淀和吸附作用。滤水的效果决定于滤池的构造、滤料粒径的适当组合、滤层的厚度、滤过的速度、水的浑浊和滤池的管理情况等因素。
集中式给水的过滤,一般可分为慢砂滤池和快砂滤池两种。目前大部分自来水厂采用快砂滤池,而简易自来水厂多采用慢砂滤池。
分散式给水的过滤,可在河或湖边挖渗水井,使水经过地层自然滤过,从而改善水质。如能在水源和渗水井之间挖一砂滤沟,或建筑水边砂滤井,则能更好地改善水质此外,也可采用砂滤缸或砂滤桶来过滤。
3.水的消毒
水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处理后,细菌含量已大大减少,但没有完全除去,病原菌还有存在的可能。在大型畜禽养殖场采用集中式供水时,经净化处理(混凝沉淀和过滤)后的水,还必须进行消毒。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水消毒的方法很多,如氯化法、煮沸法、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法、超声波法、高锰酸钾,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法、因为此法杀毒力强、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常用的氯化消毒剂有液态氯、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70%)、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
集中式给水的加氯消毒、主要用液态氯,经加氯机配成氯的水溶液或直接将氯气加人管道;分散式给水多用漂白粉精,漂白粉的杀菌能力取决于其所含“有效氯”。新制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但漂白粉易受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分、光线和高温等影响而发生分解。使有效氯含量不断减少。因此,必须将漂白粉装在密闭、避光、低温、干燥处,并在使用前检查其中有效氯含量如果有效氯含量低于15%,则不适于作饮水消毒用。此外,还有漂白粉精片,它的有效氯含量高而且稳定,使用比较方便。目前使用效果好的还有二氧化氯。
实际上不同的含氯消毒剂的微观作用机制多以一种作用机制为主,并兼有其他作用。特别是复方配制的消毒剂具有多种协同、增效的杀菌作用。一般来说消毒剂的作用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其作用机制是破坏性的,如破坏酶系统,使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全部停止。活性蛋白质一经变性、凝固,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微生物则失去代偿机会,永远失去活性、直至死亡。因次,当消毒对象确定后,若消毒剂使用得当,则很少存在像抗生素那样的耐药性。进行生物性生产的养殖场由于消毒目标不同,消毒剂成本不同,可以根据消毒对象选择不同的消毒剂,以达到优势组合。
4.供水系统的清洗消毒
供水系统应定期冲洗(通常每周1~2次),可防止水管中沉积物的积聚。在集约化养鸡场实行“全进全出制”时,于新鸡群入舍之前,在进行鸡舍清洁的同时,也应对供水系统进行冲洗。通常可先采用高压水冲洗供水管道内腔,而后加人清洁剂,经约1小时后,排出药液,再以清水冲洗。清洁剂通常分为酸性清洁剂(如柠檬酸、醋等)和碱性清洁剂(如氨水)两类,使用清洁剂可除去供水管道中沉积的水垢、锈迹、水藻等,并与水中的钙或镁相结合。此外,在采用经水投药的防治疾病时,于经水投药之前2天和用药之后2天,也应使用清洁剂来清洗供水系统。
洪水期或不安全的情况下,井水用漂白粉消毒。使用饮水槽的养殖场最好每隔4小时换1次饮水,保持饮水清洁,饮水槽和饮水器要定期清理消毒。
养殖场隔离卫生养殖场谢绝参观。应禁止其他养殖户、产品收购商和收购病死畜的小贩子进入养殖场。进入养殖场和畜禽舍的人员要消毒,进入的设备和用具要消毒;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病畜禽要隔离饲养,死畜放在指定地点。对于死亡畜禽的检查,包括剖检等工作,必须在兽医诊疗室内进行,或在距离水源较远的地方检查。剖检后的尸体以及死亡的畜禽尸体应探埋或焚烧。并做好消毒工作,严禁随处乱丢,更不能销售;运送饲料的包装袋,回收后必须经过消毒,方可再利用,以防止污染饲料;确实需要引种,要选择洁净的、净化彻底的、信誉度高的种畜禽场引种。必须隔离45天,确认无病,并接种疫苗后方可调入生产区。如果引种不善,可以带入病原微生物。一旦带入,要想彻底杀灭非常困难。
制定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实行生产专业化和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专业化生产可以避免畜禽之间的混养,有利于疾病控制。采取ldquo;全进全出rdquo;的饲养制度使得养殖场能够做到净场和彻底的消毒,切断了疾病传播的途径,从而避免患病畜禽或病原携带者将病原传染健康畜禽。
制定全年工作日程安排、饲养、防疫及消毒操作规程,建立畜禽舍日记等各项工作记录和疫情报告制度。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制度,要明文张贴,由主管兽医负责监督执行。当某种疾病在本地区或本场流行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要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采取隔离、封锁措施。
配套隔离消毒设施没有良好的隔离消毒设施就难以保证有效的隔离和卫生,设置隔离消毒设施会加大投入,但减少疾病发生带来的收益将是长期的,要远远超过投入。隔离消毒设施主要如下。
(1)隔离墙(或防疫沟)养殖场周围(尤其是生产区周围)要设置隔离墙,墙体严实,高度2.5~3米或沿场界周围挖深1.7m,宽2m的防疫沟,沟底和两壁硬化并放上水,沟内侧设置15~18米的铁丝网,避免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随便进入养殖场。
(2)消毒池和消毒室养殖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或淋浴消毒室),供进入人员、设备和用具的消毒。生产区中每栋建筑物门前要有消毒池。
(3)有条件的养殖场要自建水井或水塔、用管道接送到畜禽舍。
(4)设置封闭性垫料库和饲料塔封闭性垫料库设在生活区、生产区交界处,两面开门,墙上部有小通风窗,垫料直接卸到库内,使用时从内侧取出即可,垫料强调用木屑,吸湿性好,又减少与外界感染的机会;场内最好设置中心料塔和分料塔,中心料塔在生活区、生产区交界处;分料塔在各栋畜禽舍旁边。料罐车将直接打入中心塔,生产区内的料罐车再将中心塔的饲料转运到各分料塔。
(5)设立卫生间为减少人员之间的交叉活动、保证环境的卫生和为饲养员创造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在每个小区或者每栋畜舍都设有卫生间。每栋舍的工作间的一角建一个1.5米times;2米的冲水厕所,用隔断墙隔开。
合理规划布局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就是根据拟建场地的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各区的位置,合理地确定各类房舍、道路、供排水和供电等管线、绿化带等的相对位置及场内防疫卫生的安排。不管建筑物的种类和数量多少,都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隔离卫生,减少或避免疫病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建场投资,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经济有效地发挥各类建筑物的作用。从隔离卫生的角度考虑,规划布局必须注意如下方面。
1.分区规划
养殖场要根据生产功能,分为生活区、管理区或生产区和隔离区等。
(l)生活区生活区或管理区是养殖场进行经营管理与社会联系的场所,易传播疫病。该区的位置应靠近大门,并与生产区分开,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不得进入生产区。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车棚、车库均应设在管理区,除饲料库外,其他仓库亦应设在管理区。职工生活区设在上风向和地势较高处。以免养殖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粪尿及污水污染环境,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污染生活环境和造成人、畜疾病的传染。
《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以及畜牧场人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水源条件,经常要进行水的净化与消毒。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有沉淀(自然沉淀及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其他特殊的净化处理措施。沉淀和过滤不仅可以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除去悬浮物质,而且能够消除部分病原体;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杀灭水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保证畜禽饮用安全。一般来讲可根据牧场水源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相应的净化消毒措施。
地面水常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比较浑浊,细菌的含量较多,需要采用混凝沉淀、砂滤和消毒法来改善水质,才能达到NY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地下水相对较为清洁,只需消毒处理。有时水源水质较特殊,则应采用特殊处理法(如除铁、除氟、除臭、软化等)。
(1)棍凝沉淀从天然水源取水时,当水流速度减慢或静止时,水中原有悬浮物可借本身重力逐渐向水底下沉,使水澄清,称为“自然沉淀”。但水中软细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因带有负电荷,彼此相斥不易凝集沉降。因此必须加人明矾、硫酸铝和铁盐(如硫酸亚铁、氯化铁)等混凝剂,与水中的重碳酸盐生成带正电荷的胶状物,带正电荷的胶状物与水中原有的带负电荷的极小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凝聚成絮状物而加快沉降,此称“棍凝沉淀”。这种絮状物表面积和吸附力均较大,可吸附一些不带电荷的悬浮微粒及病原体而加快沉降,因而使水的物理性状大大改善,可减少病原微生物90%左右。该过程主要形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状物:
A12(S04)3+3Ca(HCO)2=2AI(OH)3↓+3CasO4+6CO2↑
2FeC13+3Ca(HCO)2=2Fe(OH)3+3CaCI2+6CO2↑
这种胶状物带正电荷,能与水中具有负电荷的微粒相互吸引凝集,形成逐渐加大的絮状物而沉降混凝沉锭。一般可减除悬浮物70环~95环,其除菌效果约90%。棍凝沉淀的效果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如浑蚀度大小、温度高低、混凝沉淀的时间长短和不同的混凝剂用量。可通过混凝沉淀试验来确定,普通河水用明矾时,需40~60毫克/升,浑浊度低的水以及在冬季水温低时,往往不易混凝沉淀。此时可投加助凝剂,如硅酸钠等,以促进棍凝。
(2)生产区生产区是畜禽生活和生产的场所,该区的主要建筑为各种畜舍,生产辅助建筑物。
①生产区应位于全场中心地带,地势应低于管理区,并在其下风向,但要高于病畜管理区,并在其上风向。
②生产区内不同年龄段的畜禽要分小区规划。如鸡场,育雏区、育成区和产蛋区严格分开,并加以隔离,日龄小的鸡群放在安全地带(上风向、地势高的地方)。甚至一些大型鸡场则可以专门设置育雏场、育成场(三段制)或育雏育成场(二段制)和成年鸡场,隔离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消毒和疾病控制。
③饲料库可以建在与生产区围墙同一平行线上,用饲料车直接将饲料送入料库。
(3)隔离区隔离区主要用来治疗、隔离和处理患病畜禽的场所。为防止疫病传播和蔓延,该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并在地势最低处,而且应远离生产区。隔离舍尽可能与外界隔绝。该区四周应有自然的或人工的隔离屏障,设单独的道路与出入口。
2.畜禽舍距离
间距影响畜禽舍的通风、采光、卫生、防火。畜禽舍间距过小,通风时,上风向畜禽舍的污浊空气容易进入下风向舍内,引起病原在畜禽舍间传播;采光时,南边的建筑物遮挡北边建筑物。间距过小,场区的空气环境容易恶化,微粒、有害气体和微生物含量过高,容易引起畜禽发病。为了保持场区和畜禽舍环境良好,畜禽舍间距应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畜禽舍间距不小于3~5倍南面畜舍的檐高。
3.道路和储粪场
养殖场设置清洁道和污染道,清洁道供饲养管理人员、清洁的设备用具、饲料和畜禽运输等使用,污染道供清粪、污浊的设备用具、病死和淘汰畜禽使用。清洁道和污染道不交叉。养殖场设置粪尿处理区。粪尿处理区距畜禽舍30~50米,并在畜禽舍的下风向。储粪场和污水池要进行防渗处理,避免污染水源和土壤。
4.绿化
绿色植物对空气具有净化作用,畜牧场绿化可以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
(1)绿化作用
①净化空气养殖场由于畜禽集中、饲养量大、密集高,在一定空间内耗氧量大,畜禽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比较多,从畜舍内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也较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氧气,故绿色植物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消耗者,也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通常情况下,1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在生长良好的草坪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平方米面积上,1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9千克,每头后备猪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千克,需要25平方米的草坪才能消耗。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氨、汞和铅等气体,从而净化畜牧场的生态环境。因此绿化畜牧场的环境,依靠绿色植物来吸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是非常必要的。
②吸滞灰尘在畜牧场内除了有害气体外,灰尘和粉尘同样是主要的污染物质。灰尘和粉尘中包含多种有机和无机物,人畜生活在灰尘和粉尘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会引起流行病暴发。所以消除畜牧场灰尘和粉尘污染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许多绿色植物对灰尘和粉尘有很好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从而可减轻畜牧场内大气的污染。不同的树种消除灰尘和粉尘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认为针叶树的滞尘能力较强,松柏类总的叶面积大,而且能分泌油脂,故能吸附较多的灰尘和粉尘。植物滞尘能力与植物叶片的面积,叶面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树冠大小、疏密度等因素有关。
③减少畜牧场空气中的细菌畜牧场内的空气散布着多种细菌,而且细菌数量很高。据测定,有些猪舍或鸡舍的细菌含量高达每立方米几千到几万,其中有许多是对人畜体有害的病菌。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畜舍中空气中的细菌主要原因:一方面绿色植物能净化畜舍中的灰尘,从而也减少细菌,另一方面绿色植物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而净化畜舍空气中的细菌。
目前已发现许多绿色植物能分泌出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性物质。例如大蒜、洋葱能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桦树、银白杨、新疆圆柏、橙、柠檬等叶子能杀死原生动物;地榆根的水浸液能杀死痢疾杆菌的各菌系以及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又如肉桂油、柠檬油、丁香酚、百里香油、天竺葵油等也具有杀菌作用。前人用针叶树的挥发油作为外科手术的消毒药。具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植物有:紫薇、悬铃木、柠檬按、黑胡桃、积壳、稠李、柏、柳杉、白皮松、柏木、薛荔、复叶械、茉莉、柠檬、桧柏属臭椿、谏树、紫杉、马尾松、杉木、侧柏、樟树、山胡椒、山鸡椒、枫香、黄连等。
畜牧场绿化对净化或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有一定积极作用。故此,畜牧场应该大力提倡绿化造林,才能达到净化畜牧场空气、消除畜禽致病因素的目的。
(2)畜牧场绿化
①场界林带的设置在场界周边种植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带,乔木如杨树、柳树、松树等,灌木如刺槐、榆叶梅等。特别是场界的西侧和北侧,种植混合林带宽度应在10m以上,以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②场区隔离林带的设置主要用于分隔场区和防火。常用杨树、槐树、柳树等,两侧种以灌木,总宽度为3~5米。
③场内外道路两旁的绿化常用树冠整齐的乔木和亚乔木以及某些树冠呈锥形、枝条开阔、整齐的树种。需根据道路宽度选择树种的高矮。在建筑物的采光地段,不应种植枝叶过密、过于高大的树种,以免影响自然采光。
④运动场的遮荫林在运动场的南侧和西侧,应设1~2行遮荫林。多选枝叶开阔,生长势强,冬季落叶后枝条稀疏的树种,如杨树、槐树、枫树等。运动场内种植遮荫树时,应选遮荫性强的树种。但要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损坏。
科学选择场址场址不仅直接影响到养殖场和畜禽舍的小气候环境、养殖场畜禽舍的清洁卫生、畜禽群的健康和生产,也影响养殖场和畜禽的消毒管理及养殖场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安全。场址的选择注意如下方面。
(1)场地要地势高燥,向阳背风,排水良好。如果场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容易积水,则有利于寄生虫和昆虫,如蚊蝇、螝、螨等的孳生繁殖,养殖场和畜禽舍易污染,消毒效果差;场地地形要开阔,有利于通风换气,维持场区良好的空气环境。
(2)养殖场要避开居民污水排放口,远离化工厂、制革厂、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场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垃圾场;离村镇、居民点、河流、工厂、学校以及其他畜禽场有米距离,距公路~米的距离。如果周围能够建立0~米的空白安全带会更好。
(3)场地土壤要求透水性、透气性好,容水性及吸湿性小,毛细管作用弱,导热性小,保温良好;不被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没有地质化学环境性地方病;地下水位低和非沼泽性土壤。综上所述,在不被污染的前提下,选择砂壤土建场较理想。但客观条件所限,达不到理想土壤,这就需要在畜舍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上,弥补当地土壤的缺陷。
(4)养殖场的水源要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并且便于防护,使水质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不受周围污染。
完善卫生防疫设施卫生防疫设施是养殖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减少和避免疾病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在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更是如此。只有建设完善的卫生防疫设施,才有利于消毒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消毒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许多养殖场卫生防疫设施薄弱是影响消毒效果和疾病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消毒防护无论采取哪种消毒方式,都要注意消毒人员的自身防护。消毒防护,首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其次要注意消毒人员以及消毒区域内其他人员的防护。防护措施要根据消毒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规程有针对性。例如进行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就应穿上防护服,戴上眼镜和口罩;进行紫外线直接的照射消毒,室内人员都应该离开,避免直接照射。如对进出畜牧场人员通过消毒室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眼睛不能看紫外线灯,避免眼睛灼伤。
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参照国家标准进行选购,防护服应配帽子、口罩、鞋套,防护服应做到:
(1)防酸碱可使服装在消毒中耐腐蚀,工作完毕或离开疫区时,用消毒液高压喷淋、洗涤消毒,达到安全防疫的效果。
(2)防水好的防护服材料在1平方米的防水气布料薄膜上就有14亿个微细孔,一颗水珠比这些微细孔大2万倍,因此水珠不能穿过薄膜层而润湿布料,不会被弄湿,可保证操作中的防水效果。
(3)防寒、挡风、保暖防护服材料极小的微细孔应呈不规则排列,可阻挡冷风及寒气的侵入。
(4)透气材料微孔直径应大于汗液分子~倍,汗气可以穿透面料,即使在工作量大、体液蒸发较多时也感到干爽舒适。目前先进的防护服已经在市场上销售,可按照上述标准,参照防SARS时采用的标准选购。
更多动物养殖技术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