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耐药已经对许多国家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年和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淋病的报告发病率,年的报告发病率较年增长了接近10%。抗菌药物是治疗淋病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然而,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淋球菌不断出现并流行传播。为此,我刊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陈祥生教授介绍针对淋球菌耐药的多角度ROADMAP研究计划,以期为我国开展淋球菌耐药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和平台。
淋病治疗的抗菌药物及其耐药性目前纳入地区及国家淋球菌耐药监测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和环丙沙星等。我国—年的监测资料表明,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为18.6%,头孢曲松的低敏率介于9.7%~12.2%,阿奇霉素耐药及头孢曲松低敏同时发生率从年的1.9%上升到年的3.3%。
应对淋球菌耐药的全球策略针对全球面临的淋球菌耐药的威胁,WHO于年制定了《控制淋球菌抗菌药物耐药传播及其影响的全球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宣传和倡导,提高抗菌药物提供者和使用者正确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通过综合干预手段,为目标人群提供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加强淋球菌耐药的监测工作;通过开发和应用登记报告系统,开展对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系统监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药物注册和使用的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检测平台,加强淋球菌培养能力的建设;通过开展相应的研究,提高淋球菌耐药发现能力和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案的研究和开发。为此,WHO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淋球菌抗菌药物监测规划”(GASP),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区域性淋球菌耐药监测网络。
中国淋球菌耐药的多角度研究中国淋球菌耐药的多角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在年9月召开的“年淋球菌感染与耐药国际论坛”上首次提出了针对我国淋球菌耐药的“ROADMAP”研究计划[R-耐药流行病学监测,O-耐药导致的结局,A-抗菌药物管理与使用,D-耐药检测/诊断手段,M-耐药发生机制,A-抗菌药物评估,P-人群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评估],该计划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耐药流行病学监测(R)虽然我国已经是全球具备淋球菌耐药监测系统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监测系统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因此,有必要在监测系统的布局、研究设计、检测与监测手段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监控,以发挥监测系统在了解耐药流行状况和趋势、评估干预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耐药导致的结局影响(O)通过对淋球菌耐药导致的疾病流行、医疗负担及经济损失等不良结局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评估淋球菌耐药所造成的不同层面和方面的危害、指导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制定更具费用效益的应对策略等。
抗菌药物管理与使用(A)针对我国抗菌药物耐药的严重形势,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南用于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但抗菌药物在淋病治疗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多种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医疗服务及抗菌药物使用的政策、医务人员的认知、患者的意愿等。
耐药检测/诊断手段(D)目前常规使用的淋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耗时耗力,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且不能对临床治疗提供及时的指导。因此,及时研发和评估更加快速、便捷、准确、价廉的检测方法将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淋球菌耐药流行病学监测的水平,而且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实现淋病的精准治疗。
耐药发生机制(M)目前已发现多种已知的耐药机制,但淋球菌往往存在多种机制同时发生,导致对多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对淋球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菌药物,而且可以帮助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从而实现老药再用的目的。
抗菌药物评估(A)作为淋球菌耐药研究的一部分,有必要对目前实际用于淋病临床治疗的各种药物其疗效进行系统的评估。这些评估结果以及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系统获得的淋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结果,将为制定和更新我国淋病治疗指南提供更加充分的科学依据。
人群PK/PD评估(P)在已有的、从健康志愿者中获得抗菌药物PK参数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淋病患者这类抗菌药物应用的目标人群进行PK/PD分析,其PK参数有可能与健康志愿者之间存在差异。开展此类PK/PD研究,可为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分析可能的毒副反应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ROADMAP研究计划为我国开展多学科的淋球菌耐药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和平台。期望利用这样的平台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最终为有效遏制我国及全球淋球菌耐药的流行与传播做出贡献。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